1 / 13
文档名称:

清代著名女词人徐灿诗词.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代著名女词人徐灿诗词.docx

上传人:泰山小桥流水 2022/7/6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代著名女词人徐灿诗词.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清代著名女词人徐灿诗词
有清一代,女性文学之树枝叶茂盛,风韵摇摆,体现了空前繁盛的态势,作家人数和创作的总量均大大超过了前代,胡文楷在《历代妇女著作考》中收录了历代有诗词成集的妇女共四千二百余人,题材上打破了惯验,有的人视死如归、气贯长虹,他们或战死沙场,或自沉于水,或绝食而亡,或隐逸草野,
布衣终老;有的人则经不起清廷的威胁和利诱,纷繁剃发变服,成为新贵。徐灿目染耳濡,深受儒家重人格的思想熏陶和明耻守节之时代精神的影响,有着一颗充满忧患的爱国之
心,其人格随和节,非功利心深重、媚事清廷的陈之遴所比。"斜阳一片江流去",是女词人怀着无限依恋和凄婉为故国唱
出的挽歌,难怪谭献在评论这首词时感触道:"兴亡之感,相国愧之"。经历过这样的沧桑巨变,徐灿经常流露出世事难料、人生如寄的感触,她在《永遇乐·舟中感旧》中喟叹:无恙
桃花,依旧燕子,春色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
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现在金尽,秾李还销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垣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凉。黍离之悲
是徐灿一直深藏于心的伤痛,一经触动,便椎心泣血,"往事何堪说",是她欲说还休的遗憾和悲凉,明王朝已成逝水残阳,抗清义士的丹心碧血也空自抛洒,只留下千古遗恨。物是人
非而江山仍旧,女词人忍不住唏嘘感触,发出"世事流云,人
生飞絮,都付断垣悲咽"的苍凉之声。亡国之恨和人生如梦的感触交叉在一同,令女词人心中充满无限怅恨。《满江红》和《永遇乐》的词牌常用于表现豪迈激越的情感,徐灿一向
温柔敦朴、词风醇雅,如此悲慨强烈之声实属少见,严迪昌曾说"徐灿运笔阔大处不逊男子",此为胸中郁气聚积日久,不能不发之故。但却不是江河飞瀑,一落千丈,往往中途受
阻,激溅起巨大的浪花之后又盘旋成涡流,即谭献所谓"外似悲壮,中实凄咽,欲言未言"。从《拙政园诗余》中大量的闺怨和怀远词中能够窥见徐灿传统才女式的多愁善感,如果生
活在承平年月,徐灿词或许会按照闺怨相思的方向一路走去,最多再加上乡关之思。如果是这样,她的词很可能湮没在众多的闺媛之作中。但是改朝换代的雷霆和生活中的各种巨变,将徐灿从深宅大院中颠簸而出,推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虽然这些苦难就她的个体生命而言是一个大悲剧,但
却由此成就了徐词,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让其从传统闺媛词作中崭露头角,拥有了不朽的光彩。徐灿词不论在境界
和意蕴上均为女中楚翘,对此人们多有肯定,周铭云:"湘苹夫人善属文,兼精书画,诗余乃得北宋风格,绝去纤佻之****quot;;徐乃昌云:"其冠冕处,即李易安亦当避席,不独为本朝
第一";谭莹云:"起居八座也伶俜,出塞能还绣佛灵;文似
易安人道韫,教谁不服到心形";陈之遴亦在《拙政园诗余》
序中提到:"香长短句,得温柔敦朴之意,佳者追送诸家,次
亦楚楚无近人"。乡关之思、亡国之痛、丈夫的折节之恨,都不宜明言,这就形成了徐词意蕴的哽咽深隐、委婉波折的风
调,陈之遴所谓"语多凄婉之调,所遇然也"。徐词极少按照上阕写景,下阕言情的规律,景语与情语的界线模糊,交迭
在一同,组成回环往复的特点,令人极难把握其情绪的脉络,又加上意象的复杂和叠加,层层推进、盘旋波折,因此内涵
丰富隐曲、极富张力。徐灿为词善将情绪忽而向上扬起,忽而打入深谷,造成起伏跌荡、深恨化为悲咽的情势;又巧将家国之恨静静糅入光景描绘和人生的感触之中,词的意蕴更显凝重幽深。有时她的家国之思隐藏在怀古的外衣之下: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霄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
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顺治初年,徐灿途经金陵、扬州一带,看到山河破裂,物是
人非,不禁感触万端。上阕描绘战火事后扬州城萧索破残的
情景,下阕谴责南明小朝廷"戈船千里",却"降帆一片"的***无能。徐灿能够在一片盲目的忠君爱国声中反省历史,深
究明朝覆灭的内因,识见非一般男子所有,她隐晦地将亡国的深怨大哀,镶嵌在吊古感怀的框架之中,这正显示了徐灿
幽怨感慨、深藏不露的词风。徐词举止高雅,典雅深秀,"不为纤佻小词",绝少传统女性诗人聪明为诗的"小慧"和纤巧
妩媚的小子女态,亦不是男性诗人阅历丰富、技巧熟练的"
严妆"之作,而是朴素无华,自然天成,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意蕴深含弥满的"神秀"之美,《拜经楼诗话》所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