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机械臂的控制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107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机械臂的控制论文.docx

上传人:大英子 2022/7/11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机械臂的控制论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机械臂的控制论文
学校代码 学号 ign, kinematics analysis, for the whol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of each part, need to close contact each other, coordinate design.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2010 2011 academic year paper design scheme of mechanical arm. Through the C8051F310 microcontroller to five road of steering gear control to realize respectively with five of the freedom of the function of the mechanical arm, the mechanical arm with flexible, stable and quick response, wide application, etc.
Keywords: Mechanical arm, SCM, degrees of freedom
第一章 绪论
机械臂的发展史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人们强烈渴望有某种能代替自己工作的机械臂出现,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同时,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又为机械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核能技术的研究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机械臂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研制的。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1958年美国联合控制公司研制出第一台机械臂铆接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它可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能在有害环境下操作以保护人身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国内外发展状况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业现场的很多易燃、易爆等高危及重体力劳动场合必将由机器人所代替。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目前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型汽车生产以及轻工业生产中,往往冲压成型这一工序还需要人工上下料,既费时费力,又影响效率。为此,我们把机械臂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里,对机械手、机器人的实用性和前景毫无疑虑。
第二章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概述
整体来看,本次设计比较简单。用单片机输出五路PWM脉冲分别控制机械臂的五个舵机,实现具有五个自由度的机械臂。本次设计所使用的C8051F310单片机性能较强大,完全可以满足设计需要。使用时对C8051F310单片机的目标引脚做初始化,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将所选引脚用作输入输出口。C8051F310单片机有高精度可编程的25MHz内部振荡器,不需接外部晶振完全可以满足设计需要。
本次设计要实现的目标是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