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文档名称:

陶行知的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6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行知的资料.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7/6/17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行知的资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陶行知的资料篇一:陶行知的资料 http:///mydoc-6659585- 陶行知资料大全陶行知( 1891 - 1946 ) 原名文, 后改知行, 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1914 年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师从杜威。归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相当于后来的学院)主任兼教育系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生活教育社理事长、民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 形成了“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宋庆龄分别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秀绝金陵第一声少年陶行知是在私塾和英人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教育的。在这所教会学校读书期间,他非但没有信奉基督教, 而且还在该校学生宿舍的墙壁上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 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一行稚嫩大字, 引来许多同学钦佩的目光。 1908 年, 志向远大的陶行知独自一人从家乡的水兰桥码头登上了直航杭州的大木船。在杭州, 他顺利考入广济医学堂。该学堂为教会所办,信教学生可 2 以免费实****两年, 对这种歧视性的校规, 陶行知深为不满, 愤而退学。 1909 年, 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成美馆, 即中学部(今名金陵中学)。次年秋, 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 成立金陵大学,陶行知即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陶行知深知穷人上学不易,又有“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 http:///mydoc-6659585- 内在动力, 所以学****勤奋,刻苦钻研,国文、英文、法文、数学等诸科成绩门门优秀, 全校闻名。陶行知为人热情率直, 做事果断干练,演讲口若悬河,著文妙笔生花,是金陵园出类拔萃的人物。在辛亥革命影响下,他开始信仰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坚决拥护民主共和-- 其毕业论文选定为《共和精义》即是一个明证, 多次组织演说会、辩论会、展览会等, 积极募集爱国捐款。民国元年,陶行知代表金陵大学学生自治会奔赴苏州,邀请东吴大学学生来南京联合召开运动会-- 这在当时尚是一件新鲜事。由于宣传有方、组织得力,南京民众情绪高涨, 购票踊跃。陶行知他们便用门票收入充作“国民捐”, 以帮助黄兴领导的南京留守政府解决财政困难,从物质和道义上支持新生的革命政由于是教会大学, 金陵大学在 1909 年创办学报《金陵光》时, 只出版英文版。对此,陶行知十分不满,便积极倡议增办中文版,经过据理力争,终于获得包文( )校长的同意。 1913 《金陵光》中文版正 3 式出版, 素以文笔优美、隽秀犀利著称的陶行知代表编辑部同仁撰写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稍后, 陶行知即被公推为《金陵光》中文主笔。《金陵光》是一份影响遍及全国的中英文刊物,张謇、蔡元培、范源濂、黄炎培等著名教育家都赞誉有加, 先后为之题签。在后两年读书期间,陶行知在《金陵光》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才名远播学界。 1914 月, 陶行知以全校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参加毕业典礼并向陶行知颁授文凭的江苏教育司长黄炎培在后 http:///mydoc-6659585- 来的诗作中,动情地赞颂陶行知是“秀绝金陵第一声”。“老虎教务长”的三把火留美三年, 陶行知先后获得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书。 1917 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教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 1918 月, 27 岁的陶行知代理南高师教务主任, 次年 10 月正式就职教务主任, 直至 1923 年离开学校。由于陶行知精于管理、讲求法度、办事认真、要求严格, 师生对他甚是敬畏, 尽管在生活中他很是随和, 但人们还是喊他“老虎教务长”。而“老虎教务长”上任后的三把火,烧得也的确是虎虎有生气, 人人都赞许。上任伊始,陶行知发觉旧日课程总表在教室、实验室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不够科学,如有临时调动,不免牵一发 4 而动全身。大家亦知势在必改,但长期以来却苦无良方。陶行知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地制订了新的总课程表,组织甚是严密,对临时调动,既迅速又方便, 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难题。只此一举,就使全校上下对这位年轻的教务主任刮目相看,顿生好感。消息不胫而走,各校纷纷效行,排课新法遂为全国所采用。五四之前, “教授法”在国内极为时髦,讲到教学上的事, 都用“教授”一词。陶行知看到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 教师只是贩卖些知识给学生,使“学校”变成了“教校”的情形, “就认定有改革必要”。于是在 1918 年南高师一 次校务会议上便大胆提出要 http:///mydoc-6659585- 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 但学监主任陈容等人则认为此举纯属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陶行知据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