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12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12篇.docx

上传人:小yi 2022/7/23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12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 2 —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12篇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12篇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篇1
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自2022年10月16日上映以来,排片率最在辅仁大学,是叶嘉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人生总是在喜从天降时祸也不请自来,1941年9月,十七岁的叶嘉莹正沉浸在大学开学季的欢喜里,同时,也迎来了她人生当中第一个厄运——母亲的去世。
母亲的去世给叶嘉莹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17岁的她,已经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已经对万事万物都有了深深的情感,她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所以母亲的离去对她来说,无疑上天给了她一颗甜枣,又打了她狠狠地一巴掌,同时也断了她一条路。为了祭祀母亲,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这段痛楚的日子是诗陪她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此后,叶嘉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北京家中她是长姐,还要照管两个弟弟,她一下子长大了,懂得了责任是什么,彼时沦陷区物质条件繁重,度日很是艰苦,但幸运的是,她情感并不孤寂,她还拥有贤惠慈祥的伯母,母亲去世后,伯母就担当起为两家人做饭的责任,每当叶嘉莹要协助时,伯母总推开她让她去潜心读书。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 6 —
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后,叶嘉莹把心思放在了学****上,由于才华卓然,容貌清丽,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的名角儿,也就是在这期间,她遇见了人生的伯乐顾随老师,1942年秋季,叶嘉莹正值大二,在唐宋诗课程上,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恩师顾随,顾随既是她的文学教父,又是她的人生导师。
两人成为师生关系后,由于共同的爱好,对诗书的追求,使得两个人成为了高山流水之情,顾随的授课方式飘逸自然,从不刻板,由于对诗词有着很深得研究,所以好多东西信手拈来,叶嘉莹成为了顾随的小迷妹,顾随也分外赏识这个极具天赋的姑娘,所以经常一起议论诗词,一起做文学研究,这段日子是叶嘉莹最充实最喜悦的日子。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篇3
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路坎坷,貌似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气力。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报告我一个小小的机要: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楚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由于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供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 6 —
“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容貌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梦想,不理应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变更”。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苦苦痛之中如故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优美的嗓音里,一同体验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对岸。”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喜欢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中断过教书,她梦想她的学生和全体像她一样喜欢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观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庄重的托付一样。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 7 —
在今年庚子初夏,扬州广陵书社印了一部《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顾名思义,内容就是顾随先生和叶先生的诗词唱和。书是传统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贡纸手工印刷,并作经折装,并配以宋锦函套,限量印成红、蓝、黑三色,可谓尽善尽美。这折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能释,那是文字因缘骨亲,更是他们师生传承永继的见证。
2022年,我想从台北飞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电话里头说:“我实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