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读陶行知感悟.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陶行知感悟.doc

上传人:bkeck 2022/10/21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陶行知感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读陶行知感悟 】是由【bkec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读陶行知感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张  力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和其始终如一的学****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学****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无视的。,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我们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因此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批判旧教育,探究新教育,,行文深化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表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爱满天下”是
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理论了爱的教育。老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老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和仿效的范本。
(一)有感于《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的校长时,一次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站在那里准备挨训。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时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诧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那么,欺侮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仁慈,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懊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选自《陶行知教育文集》)
我们应该从陶校长教育学生的事例中受到启发,他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按照他的事例,也去准备一些糖果,而应该学****他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从陶校长的四块糖果中引发以下考虑:
一、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但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早在2005年上海普陀区就把这一项列入《中小学老师守那么》,《影响老师一生的100个好****惯》的内容上。回忆一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都做到了吗?陶校长让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等候,因为自己没有及时赶到,而深表谦意,并送给王友一块糖果。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当老师的可能也经历过,某个学生犯事了,我们让学生在某个时间到某个地方等候处理,而最后我们老师要么没及时赶去,要么把这件事忘记,要求学生做的,假设我们没做到,不管什么理由,什么原因,我们也应该向陶校长那样表示谦意,必要时还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二、要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闪光点"即优点、长处。老师要用多视角的目光对待充满活力活力和个性化的学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陶校长看到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场制止时,王友也立即停手,他就发现了王友是一个听话的、尊重师长的学生,正是看到了他的这一闪光点,才又给了王友第二块糖果。当然要想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一双擅长发现的“慧眼",要做一个从多角度***的“有心人”,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班上的学困生、智障生,我们更要擅长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褒扬他们,使他们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三、处理学生问题要认真调查
陶校长遇到王友拿泥块砸班上同学的事,其实可以交给班主任来处理,但身为校长,却不摆架子亲自处理,认真调查。最后调查得知,王友之所以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考虑到王友是正义之举,又给他了第三块糖果。我们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都认真调查了吗?处理后学生双方都满意吗?我们老师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往往也是问个谁有理谁无理,责罚一下无理者了事。结果违犯学生双方的意愿,甚至把矛盾进一步激化,受罚学生口服心不服。有理方看到无理方受罚也过意不去;无理方也可能因为受罚而小题大做,记恨同学或老师,埋下报复的祸根。假设遇上愧疚心理重或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以后有矛盾就不再找老师,私下解决,以致打架斗欧。老师处理学生问题重在让学生从情、理、法的角度认识行为过程中自己的对和错,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进步思想认识。老师要用的是情、理、法而不是“罚"。因此,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老师应以朋友的姿态出现,缩短学生和老师的间隔,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四、对犯错学生不能揪住不放
陶校长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揪住不放,而是耐心教导、用心感化。看到王友流着眼泪懊悔的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果笑着说:“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的判断才能相对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我们老师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他可以认识到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大发雷霆,这样不仅“熄灭”了学生心中已存的悔意,,问题处理得当,可以使犯错的学生迷途知返,步入正轨。
五、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陶校长教育王友的整个过程中无不浸透着对学生的关爱,他始终以一颗热诚的爱心,去感化犯错的学生王友,在给王友第三块糖果时,王友已经感动的热泪盈眶、,从学生的根本心理需求上讲,爱也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爱心是情感的理解和沟通,爱心是情感的付出和牺牲,老师的爱心付出能使学生更安康地成长。对于成绩优秀、思想进步的学生,老师的爱心要侧重于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安康成长。对有生理缺陷或家境贫困的学生,老师的爱心要侧重于使之摆脱自卑、、错误屡犯的学生,老师的爱心侧重于让他们重新振作、改正自新。老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用爱心去点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爱心去为学生美妙人生铺设道路。
(二)有感于《陶行知的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化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根底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宜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理论,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细细品味,联络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施行,以期到达“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多年来,我虽然在老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绝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发其火,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但回忆一下,觉得自己有时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进步而教学,这样工作下来,我虽然很累,但学生每次的成绩却不如人意。教学生学,予以学生一定的学****方法,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老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宜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如今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理论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缺少一定的目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承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答复:“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一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答复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几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如今已经是一名老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说道;“小孩子懂得什么?”在这个态度下,牛顿被认为是笨,伯瓦特是被认为凡庸,爱迪生是被认为坏蛋。这章的内容在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参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把老师威严的架子给放下来,学会融入到学生中,师生成为朋友,这样你会发现他能做许多我们不能做的事,,发现他们其实也有得意之处,真正地和学生沟通,这样会更有利于班级管理。
这本《教育名著》中,给我印象最深化的就是陶公提出的“学做一个人。”他的“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一)要有安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和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读完此文,我深思,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还需要怎样努力做陶公文中所倡导的“人”呢?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感到很中肯,很新颖,仍有进展试验的价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我们的信条"“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的。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有美的生活,就有美的教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有感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和生俱来,”。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