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采矿工作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采矿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xx 2023/3/23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采矿工作总结.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采矿工作总结 】是由【xx】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采矿工作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采矿工作总结
采矿工作总结
东大山铁矿是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的自有资源基地,矿石基本性质为低品位磁铁矿。矿山地表以上(1965m水平)已基本回采结束,目前已全面转入深部回采。深部共有1925m、1885m、1845m、1805m四个中段,采用盲斜井开拓。深部保有地质储量1167万吨。
东大山铁矿矿体地质赋存条件及为复杂,矿体总体为缓倾斜薄矿体,属于难采矿体。矿山自恢复采矿至今,曾多次进行过采矿方法的试验与研究,最终以崩落法和浅孔全面留矿法为主要方法。从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回采指标均不理想,回采率低,贫化率高。2006年以来,随着公司生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了珍惜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公司对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提高金属回收率是当务之急,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探索最佳回采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始立项和实施,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作为公司2007年的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来抓,同时该项目也被金昌市科技局列为2007年度科技计划项目,金昌市科技局和其他部门有关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项目实施工程中,公司领导和相关部室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最终使项目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东大山铁矿《探索最佳回采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技术攻关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本项目所取得的各项指标已全部完成。
一、项目提出的原因(背景)

(1)矿体属于缓倾斜薄矿体,倾角大约在35°~50°之间,平均真厚度为以3~8m为最多。
(2)矿体地质赋存条件极为复杂,沿走向和倾向变化大,矿体内夹石穿插较多,分支尖灭现象比较频繁。

东大山铁矿矿床属沉积变质矿床贫磁铁矿床,由于矿体厚度不大,属缓倾斜矿体,上盘片岩不稳固,围岩容易冒落,因而回采时下盘损失、上盘围岩截流以及矿房不稳定性等因素造成回采指标不理想。

2006年以来,随着公司生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了珍惜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公司对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年2月向金昌市科技局递交了《探索最佳回采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项目可行性报告书,申请立项并获得批准。
二、项目的进一步论证
项目前期对方案做了可行性论证工作。即进行了对矿块长度、分段高度和矿体放出角的优化选择、矿柱的回收、下盘矿石抛射角做了进一步的定量计算,并对回采顺序、生产能力、矿房稳定性、通风及行人安全做了进一步的评价。
最后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靠性做了进一步论证。
三、项目实施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1925m中段用于该采矿工艺的工程及相关技术资料在2006年12月已全部准备就绪。

矿体近矿围岩,西部以片岩为主,片岩类岩石易沿片理面滑动,矿体内伟晶花岗岩夹石较多,影响矿石质量。中东部则以混合岩、伟晶岩、角闪岩等为主近矿围岩。,,自然安息角为41-43°,矿石、、。
四、项目的开发和工艺确定
2006年,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相应采掘设备,对施工队伍人员素质进行了摸底调查,组织成立了采矿工艺技术攻关领导小组。项目前期,攻关组多次开会对方案做了可行性论证工作,并进行了方案设计,最后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靠性做了进一步论证。

(1)矿房结构参数:沿走向60m为一个矿块,40m中段划分为20m高的2个分段,-3m顶柱,-。矿房中部留1-3个Φ=3-4m保安矿柱。矿块按6m厚度(真厚),矿体倾角为45°。
(2)工业储量:标准矿块工业储量为35292吨,矿块综合工业品位为29%。
(3)单排炮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0=20°。
(4)质心抛射初速度m/s:V0=[(2×××106×)/3460]1/2=。
(5)质心水平位移L的确定:质心发生的位移为:L0=(H02+S02)1/2=。
沿着位移方向质心到达矿房顶板的实际位移L=,则L<L0。
(6)根据刚性碰撞原理,无论质心与矿房底板如何作用,都能使质点落至Ⅰ区,即受矿凿岩道附近。

(1)在生产工艺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下盘损失、顶柱损失、矿柱损失。
(2)爆破工艺:多布置垂直孔和走向排,少布置或不布置倾向孔,尽可能使Ⅱ区的矿量在爆力的作用下抛掷到受矿凿岩道内。在生产工艺中,当走向孔排面及垂直孔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最佳值θ=20°时,Ⅱ区的矿量能抛掷到受矿凿岩道内。
(3)回采工艺:分区留矿法回采。Ⅰ区50%回采,Ⅱ区全面留矿回采。
五、项目实施效果
该项目实施后,基本解决了矿体下盘、顶柱及矿柱的损失问题,综合回采率由原来的50%%,个别采场回采率达到60%以上,贫化率由32%%,而且该工艺与原有工艺相比,不但没有增加采矿成本,没有加大回采难度,而且在回采过程中,矿房稳定性、采场作业、人行及通风等安全条件大大改善。具体指标见下表。
2007年回采指标统计表


采场编号
地质储量
(吨)
地质品位
(%)
采出矿量
(吨)
采出品位
(%)
回采率
(%)
贫化率
(%)
1
5216-1

%

%
%
%
2
5210-1

%

%
%
%
3
5205-1

%

%
%
%
4
5303-1

%

%
%
%
5
5304-1

%

%
%
%
6
5212A-1

%

%
%
%
7
5202-1

%

%
%
%
8
5203-1

%

%
%
%
9
5302-1

%

%
%
%
10
5305-1

%

%
%
%
11
6209-4

%

%
%
%
12
6210-4
17912
%

%
%
%
合计

%

%
%
%
六、经济效益

根据企业生产要求、矿体自然赋存条件及矿体综合工业品位决定,贫化率基本为定值,因此,经济效益的增加主要是因回采率提高而多采出矿量产生的。
因回采率的提高而多采出矿量:Q=Q1-Q2
Q——因回采率的提高而多采出矿量
Q1——采用新工艺采出的矿量
Q2——目前所采用“浅孔全面留矿法”采出的矿量
Q1=(Q工×P工×H1)/P1〕
Q2=(Q工×P工×H2)/P2〕
Q=〔Q工×P工×H1)/P1〕-(Q工×P工×H2)/P2〕
Q工——深部总的工业储量1167万吨
P工——综合工业品位,取29%
H1——采用新工艺的回采率,55%
P1——采用新工艺的出矿品位,23%
H2——“浅孔全面留矿法”回采率,50%
P2——“浅孔全面留矿法”出矿品位,%
经计算,采用新工艺可多采出矿量Q=。
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