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孔子“正名”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孔子“正名”思想.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7/10/12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孔子“正名”思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孔子“正名”思想
【摘要】“正名”是孔子阐述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主要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说。孔子的“正名”主张不仅在古代具有稳定秩序之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关键词】“正名”思想;产生背景;内涵释义;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名学史上最早提出“正名”主张的思想家,是我国先秦名学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正名”主张自提出之日起,已经被讨论了两千多年。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总能从孔子“正名”主张中获得新的认知与不同的解读,其根源就在于“正名”是任何有序社会都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产生背景
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与我国先秦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旧的经济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瓦解,以“礼”为中心的奴隶主上层建筑趋于崩溃,传统的社会伦理纲常观念发生了激烈变化,使得原有的“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主刚刚走上政治历史舞台,新的经济政治伦理秩序尚未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实”相应的新的“名”还未制订出来。这样,原有的“名”与新的“实”之间就出现了“相离”、“相怨”现象。
因此,名实散乱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思想交流,而且关涉到政治伦理秩序的确定、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致治。名实必须一致,这是一种社会性要求。
“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从表面上看,是西周礼制与政治体系日趋松懈带来的,而本质上却是道德与伦理的不断毁坠造成的。孔子企图通过重建礼制规范下的道德伦理体系,来缓解春秋时代的政治危机,而这种重建道德、伦理体系的治理“乱世”的路径,必须要从“正名”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首倡“正名”主张,实是对当时社会现实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
二、孔子“正名”思想的内涵释义
“正名”是孔子阐述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通观《论语》全文,孔子并未直接对这一关键词进行解释和说明,即他没有明确地说“正名”是什么,而是谈“正名”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在孔子看来,“正名”也就是要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定。就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而言,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身份主要呈现在家庭、社会以及政治体系两个层面。因此,“正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一为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构建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二为从政者、为政者在政治体系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政治秩序得以运转的基本条件。前一个层面的“正名”是因社会成员在家庭中的血缘关系而自然获得,后一个层面的“正名”是通过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接受与认可而获得的。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中,或为父或为子,在政治体系中,或为君或为臣。因此,在孔子看来,“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体来说就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事子以慈,子事父以孝。
概而言之,孔子主要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说,认为“正名”就是社会成员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够井井有条,政治秩序才能够安定有序。
三、孔子“正名”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正名”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以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为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