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生命科学与健康结课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命科学与健康结课论文.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命科学与健康结课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命科学与健康结课论文
生命科学与健康
结课论文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9-3班学号:0966115324 姓名:古
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
饶米贵
摘要胆石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胆道系统疾病之一。同时,乙肝病毒感染在我国也有很高的发病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胆结石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故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致胆结石症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和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胆结石研究进展
胆结石症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胆汁中某些成分从溶解状态析出,沉淀而形成的粘性悬浮沉淀物称为胆泥,脂肪酸)。当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和胆色素的含量超过了胆汁能溶解的量,胆固醇和胆色素析出,沉淀成石。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器受损,合成蛋白及胆酸障碍,胆汁成分改变,使胆泥形成因素增加。有大量文献报告乙肝患者伴发胆石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认为乙肝病毒感染与胆石症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胆结石症发病率增加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综述如下: 1 乙肝病毒感染致胆道系统发生病变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乙肝病毒属于泛嗜性病毒,电镜下可见到乙肝病毒在胰腺、肾基底部、胆管上皮及血细胞中的存在[1] 。Hoefs等[2]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胆汁标本中检测到HbsAg。以后Blum等[3]用原位杂交法在乙肝患者的胆道上皮细胞中检出乙肝病毒基因组,说明HBV病毒可以在胆管上皮细胞中复制。林秀玉等[4]以单克隆抗体和ABC法在乙肝患者的胆囊组织检出HbsAg和HBcAg。郎振为等[5]用PCR 技术在乙肝患者的胆囊中检出HBV-DNA。而且HBV标志物阳性的胆石症患者胆囊组织中HBV—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血清HBV标志物阳性的非胆石症患者组织的HBV—DNA阳性检出率,黄鹏等亦有类似报道[6]。说明肝外组织中有HBV的存在和复制。目前有学者[7,8]认为,乙肝病毒在肝外组织存在,进行复制或免疫复合物在肝外组织沉积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在激活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同时胆系黏膜上皮也受到破坏,引起免疫损伤,导致病毒性胆管炎、胆囊炎。胆囊炎症状态下胆囊粘膜分泌粘液,糖蛋白明显增加,使胆汁滞留、加速晶体析出形成为胆泥形成提供了条件,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胆泥将导致胆石症,但大量实验证明:胆泥形成是胆石形成的必经阶段[9]。LeeSp[10]等以偏振光显微镜证实了所有胆石症患者均见胆泥形成。Fanowitzp[11]%的胆泥最终形成了结石。
2 乙肝病毒感染致胆汁分泌异常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复制,肝细胞受损,大量β-葡萄糖醛酸酶(β-G)由破坏的肝细胞分泌至
血及胆汁,β-G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成为脂溶性,完全不溶于水,易与钙形成胆红素钙而沉积进而形成结石
[12]。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组织细胞受损后,合成蛋白质及胆酸障碍,胆汁不能排除分泌,使胆汁酸水平下降。同时,内***血症和脾功亢进导致红细胞的破坏增多,亦可使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持续升。胆固醇和未结合胆红素均是脂溶性的,胆汁酸对胆固醇和胆色素均有助溶解作用。在胆汁中胆固醇可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溶解度。由于胆汁酸盐既能与钙结合而降低钙浓度和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