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眩晕症治疗
利多卡因、山莨菪碱、纳络酮、甘露醇联用治疗眩晕症~
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能使脑干结构的生物电活性趋向正常化,可解除脑干血管痉挛,使脑血流充盈良好,改善椎一基动脑供血,降低脑干结构的病理灶兴奋性。利多卡因还有使周围小动脉轻度扩张的作用,可解除迷路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使内耳淋巴的产生和吸收恢复平衡,解除迷路水肿。使内淋巴液压力降低,消除平状。利多卡因还对神经的轴突和突触的钠--钾通透性有影响,使传导时间延长,从而使神经的冲动传入趋于平衡使症状减轻。此外,还有镇静作用,故对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病人有效。纳络酮是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中枢神经系统和其它组织中存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调节全身生理功能的作用,β-内啡肽的释放,解除小动脉痉挛,从而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组织供血缺氧,恢复脑细胞功能。所以纳络酮对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均有很好的功效,且无副作用。山莨菪碱可以改善微循环,可以对抗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呕吐、出汗等症状。甘露醇可以解除膜迷路的水肿,并有抗氧化作用。所以上四药联用治疗各种不同眩晕症,可以起到协同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一、急性期的治疗:
1、一般治疗:
(1)、注意防止摔倒、跌伤;
(2)、安静休息,选择最舒适的体位,避声光刺激;
(3)、低盐低脂饮食;
(4)、可低流量吸氧;
(5)、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免内耳迷路和前庭核的水肿。
2、对症治疗:
(1)、抗眩晕:可选服敏使朗(merislon)6mg、眩晕停25~50mg3/日,或西比灵5mg1/晚等抗晕药;重症者还可加用安定(10mg)或非那根(25~50mg)、鲁米那()肌注等镇静剂,但要注意药物剂量和血压下降。
(2)、止呕吐:应用上述镇静剂后,病人多能立即入睡数小时,醒后症状多可缓解,但宜重复给药1~2次以巩固疗效。需要时尚可选用吗丁啉10mg3/日或胃复安10mg肌注或口服3/日。
(3)、其他:对有焦虑、抑郁症状者先行心理治疗,需要时可选用百忧解(20m)、左洛复(50mg)等抗焦虑抗抑郁药。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防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二、间歇期治疗
1、防止复发:避免激动、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水盐过量和忌烟酒,增强抗病能力以减免复发。
2、加强致病危险因素的管理:调控血压的稳定性,防止血压的过高和过低;避免头位的剧烈变动等。
3、病因查找和治疗:积极查找病因,病因明确者应积极根治,如听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壶腹嵴顶结石病的手法复位和脑血管疾病的分型分期治疗。如病因虽明但一时尚不能去除者可予以药物治疗。
三、常用药物及其治疗机制
1、镇静剂
(1)、安定:机制:系γ-氨基酸T受体抑制剂,可抑制前庭神经核的活性,并
有抗焦虑及肌肉松弛作用。剂量:5~10mg口服1~2次/日,呕吐严重可改用10mg肌注或静滴。
(2)、利多卡因:机制:能降低脑干及前庭终器的神经兴奋性。剂量:1~2mg/kg加入5%葡萄糖100~200ml静滴或缓推。具有减轻眩晕和耳鸣功效,但应注意心脏并发症。
2、抗胆碱能制剂:机制:阻滞乙酰胆碱与胆碱能受体的结合,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抑制腺体分泌。适用于胃肠等自主神经反应严重者,但青光眼者禁用。
(1)、氢溴东莨菪碱:副交感神经阻滞剂,~、皮注或稀释于5%葡萄糖10ml缓慢静注。
(2)、东莨菪碱透皮治疗系统(TTS-S):对梅尼尔病性眩晕的效果良好,对恶心、呕吐严重者尤为适用。
(3)、阿托品:。
(4)、山莨菪碱(654-2):10mg肌注或静滴。
3、兼有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的制剂:如苯海拉明、非那根等。
4、改善血液循环和抗晕类:
(1)、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sibelium):机制:选择性Ca2+通道阻滞剂,可阻滞在缺氧条件下Ca2+跨膜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死亡;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膜迷路积水,增加耳蜗内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剂量:
10mg(65岁以下)、5mg(65岁以上)口服1/晚,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药,初次疗程常不超过2个月。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突发性眩晕症2个月的疗效不佳者应停药。
(2)、敏使朗(merislon):成份为甲磺酸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物,作用较组胺持久。机制: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分泌和吸收,消除内耳水肿。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对内耳性眩晕效果较好。剂量:6~12mg3/日;西其汀口服液10ml3/日,重症者可将西其汀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