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特朗斯特罗姆的个人性格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特朗斯特罗姆的个人性格分析.docx

上传人:marry201208 2018/7/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特朗斯特罗姆的个人性格分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特朗斯特罗姆的个人性格分析
放眼望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无疑是在世的国际性诗人中,诗歌写得最为新颖独到的一位。他作品的特殊魅力在于独树一帜的意象,在于其将抒情与冥想、外在优雅与内在心理深度紧密结合,并使之成为仿佛由水晶字句打造而成的诗歌艺术品的造诣。当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将奖项颁发给一位诗人时,非特朗斯特罗姆莫属。这是继1995年西默斯·希尼之后,诗人再次获得的荣耀(我把1996年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的获奖,更多地看作是具有诗歌之外意味的、给予她及她的国度的一项象征性的桂冠)。
希尼之后,诗人的缺席,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诗歌的缺席。毋庸置疑,就目前世界文学创作状况而言,相对于其他的文学样式,诗歌显得有些疲软。而在二十世纪,无论在其初期、中期,还是晚期的早些时候,诗歌曾是如此辉煌。究其原因,二十世纪末尾,及至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世界变得更为简单明晰,价值观也变得更为分明,其间的模糊地带逐渐缩小,诗人们擅长在灰色区域遨游的地盘已经退减,诗歌的含混多义性质不能发挥极致,否则诗歌就如同口号,丧失了其艺术性。而且,过去的诗人们,如同群居动物,喜欢在相同的标志下聚集,相互激发,彼此冲突,显示各自不同的个性,仿佛不在一个团体中,个性就丧失了意义。而如今,这样的氛围如果还没丧失殆尽的话,至少已成强弩之末。毕业论文
相对于风云多变的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初期的诗歌更多地转向于内在,即原先向外关注的诗歌能够获得格外的认同,而如今出现了一个隐微的趋势,即诗人们更多地向内挖掘,提炼自身内在的价值。
特朗斯特罗姆从一开始就是殊异的。从中学时代起,写诗之初,他关注的就是个人的精神价值。其实,这是一条更具挑战的路途,跋涉在个人精神的领域内,向着纵深开掘,那是一个深渊,向下探寻与向上思悟在同一条内心河流之中。“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这是努力向上挣扎后突然获得的一种顿悟状态。这两句诗是他第一本诗集《17首诗》中的第一首诗《序曲》的开头两行,整首诗描写的就是如何从精神深渊上空飞翔而起的特殊状态,途中经历了“坠入夏天炫目的坑洞”,并有“无数盏灯在地底下摇晃”,“不安的旋律悬挂在深渊上空”……这应该是他二十岁前写的诗。他一开始就写得如此深邃,令人触目惊心,在年少时期,开篇就涉入精神时空,且如此直接,这在历代诗人中绝无仅有。无疑,写这样特质诗歌的人,一定是处于孤独之中的,不会喜欢跟着时代风云转。在特朗斯特罗姆眼里,相对于内心的凝思,外界的变化全然是幻象而已。让我全文录下这首意味深长的诗。简历大全/html/jianli/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他觉察——用云雀飞翔的/姿态——树根稠密/那无数盏灯在地底下摇晃。但地上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举着手臂,聆听/无形的抽水机的节奏。他坠入夏天,坠入/夏天炫目的坑洞,坠入/在太阳火炉下颤抖的/湿绿脉管的棋盘。于是停住/这穿越瞬间的直线,翅膀张开/急流上鱼鹰的栖歇/青铜时代的小号/不安的旋律/悬挂在深渊上空//晨光中,知觉把握住世界/像手抓住一块太阳般温暖的石头/漫游者站在树下。当穿过死亡的漩涡/可有一片巨光在他头顶上铺展?”——《序曲》(李笠译)
《17首诗》发表于1954年,那年他二十二岁,诗集发表后立刻在瑞典文坛引起震动,人们惊讶于一个早熟诗人的诞生。特朗斯特罗姆从来没有平庸过,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令人惊奇的。这是因为他的诗都是朝着内在方向探索的结晶,是一次次自我探险与询问的成果。《序曲》的双关之处在于,它不仅喻示他的精神将始终处于寻知状态,还暗示他的诗是形成于精神历险的过程。《序曲》既是他诗歌样式的示范,也是他写作的告白:诗不是出于轻巧的吟诵;而是一次次的自我坠入与提升,穿越死亡的漩涡,追寻头顶上光芒过程的记录。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弗洛伊德式梦魇
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1931年的斯德哥尔摩。少年时期他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生活。如同许多诗人那样,他天生敏感脆弱,对事物的感受极其强烈,因此也会相应地早熟,也比别人更早地感知到自我与世界的存在。他在回忆随笔集《记忆看见我》中说:“我最早可追溯的记忆是一种感觉。一种骄傲的感觉。我刚满三岁,那被宣称为意义重大,即我已经长大了。我从一个明亮房间的床上,爬到地板上,吃惊地意识到我已长大***。”(北岛译)
然而,他有两次内心的经历,使他终身难忘,对于他特别富有冲击力。
一次是童年时期的迷失。“三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我在斯德哥尔摩的中心迷失了。母亲和我参加学校的音乐会。在出口的拥挤中,我没有抓住她的手。由于我太小而没人注意,我无助地被人流带走。黑暗降临。我站在那儿,丧失了所有的安全感。我周围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