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不求甚解”之“甚解”.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不求甚解”之“甚解”.docx

上传人:aisheng191 2018/11/2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不求甚解”之“甚解”.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不求甚解”之“甚解”
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可谓妇孺皆
知。但世人误以为陶渊明读书只是走马观花, 没有做到对书中的字句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由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生出不满的情绪,
如前人叶圣陶老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中: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
可循”,今人首都师范大学鲁洪生教授《 “不求甚解”误人子弟》中:
“不求甚解,误人子弟” 。本来,关于“推本溯源”的问题,诚如北
大陈平原教授所言,一旦语言与本人脱离,就会被不同程度的误解,
被听者分门别类的装进自己的抽屉里。 但笔者仍然坚持认为, 将“不
求甚解”误读为“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之义,实在是距离陶公原意
太过渺远。
首先, 今人欲求古人真意, 必解古人所处之时代环境。 上世纪三
十年代时陈寅恪先生于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开端就说: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 应具了解之同情, 方
可下笔。”不独著哲学史者须如此,凡欲求古人真意而非矫以己意者
皆须如此,始能“真了解”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
古人, 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 表
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陶
渊明之时代, 玄风大畅, 不同于汉代五经博士之学。 汉代“专门授受,
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问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
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 )五经分立,
此经不通于彼经, 而治一经者又各分门庭, 绝不改师传,“恪守所闻”,
“汉儒说经以师传,师所不言,则一字不敢更。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卷三十二》《孝经问提要》)故下一个“拘”字,可谓至为精警。
汉末“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以扇,或信或疑。 ”此时乃趋向

讨论明理,郑玄之学受到了质疑。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 : 盖不求
甚解者,谓得意忘言, 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明人杨升庵 《丹
铅杂录》云:“《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俗世之见,后世
不晓也。余思其故,自两汉以来,训诂甚行,说五千之文,至于二三
万言,陶心知厌之, 故超然真见, 独契古初, 而晚废训诂, 俗士不达,
便谓不求甚解矣。 ”清人方宗诚《陶诗真诠》 :“渊明诗曰:‘区区诸老
翁,为事诚殷勤。 ’盖深嘉汉儒之抱残守缺及章句训诂之有功于六经
也。然又曰:‘好读书,不求甚解。 ’盖又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
会,失孔子之旨也。是真持平之论,真得读书之法。 ”
汤用彤先生有段极为精彩的论述, 《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 :
“汉代经学依于文句,故朴实说理,而不免拘泥。魏世以后,学尚玄
远,虽颇乖于圣道,而因主得意,思想言论乃较为自由。汉人所****曰
章句,魏晋所尚者曰‘通’ 。章句多随文饰说,通者会通其义而不以
辞害意。”
由此观之,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意应是“虽然好读
(
书,但不作繁琐之考据之训诂, 所喜乃在会通书中旨略也。 ”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 )袁行霈先生又云: “此与汉儒章句之学大异其趣,
而符合魏晋玄学家之风气。 ”由此看来,袁先生的确是对古人所处之
时代环境具有了一种深刻的“了解之同情” ,真正做到了对“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