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子宫肌瘤介入治疗
于淼
介入放射学的概述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最近30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的边缘科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由美国放射学家Margolis在1967年提出,1976年Wallace 首先对其进行系统的解释并使用,其基本概念有两大部分组成:①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简单的器材获得病理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学,细菌学和影像资料的一系列诊断方法;②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的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材对各种病变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治疗技术。由于介入放射学有着内科,外科治疗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国际上以将其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介入放射学在国内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于7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并逐渐得到普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首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学会于1986年在潍坊召开。目前这一学科在普及程度,人员培养,开展深度广度都有了很显著的发展。由最早应用于腹部疾病的治疗发展到心脏疾病,神经疾病,妇产科疾病的介入治疗。从而形成了腹部介入学,心脏介入学,神经介入学,妇产科介入学等系列边缘学科,开创了微创医学的新领域。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史
1921年Biechroder首先报道了经动脉灌注药物治疗产妇脓毒血症。1953年Seldinger首先采用经皮插管技术及1959年Odman发明X线下能显影的导管,1964年Fujwara等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妇科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到1991年Ravina将子宫动脉栓塞术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首次提出了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之后美国Goodwin及英国Bradley均先后应用UAE治疗子宫肌瘤,并取得可喜疗效。在1997年及1998年Ravina有较大病例报道。由此引起各国医学家的广泛兴趣,被认为是可以替代子宫切除的子宫肌瘤治疗方法。
近几年国外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状况
1998年Worthingtion-Kirsch等作了有关子宫肌瘤的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生命体症评估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认为UAE是治疗子宫肌瘤有效方法。
1999年Spies等对61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了UAE治疗,认为89%的患者月经量减少,96%骨盆压迫症状得到缓解。
2000年Ravina等对286例行UAE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观察,245例临床症状消失,17例失败。
欧美多中心联合于2007年在新英格兰杂志及美国妇科与产科杂志发表研究结果,证实栓塞治疗安全和有效。最终确立了栓塞治疗在子宫肌瘤治疗手段上的地位。
近几年国内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状况
在国内,牛惠敏(1998年,11例),姜陵(2000年,62例),陈君辉(2001年,21例),陈春林(2002年,42例),杨建勇(2008,500例)等相继对子宫肌瘤动脉栓塞进行了报道,取得了相近的的疗效。
子宫肌瘤的概述
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临床上简称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由平滑肌细胞和不同数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高峰年龄为41-50岁,占54。9%,20岁组和60岁组以上的少见。常见症状是月经过频,过多及经期延长,使患者贫血的发生率增加,体质下降,尤其是粘膜下子宫肌瘤最容易出血,出血率几乎达100%,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出血率分别为74%和36%。严整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子宫肌瘤的分类
按部位分:
⑴宫体肌瘤,占大多数。
⑵宫颈肌瘤,仅占5%。
子宫肌瘤的分类
根据与子宫各层的关系分:
⑴肌壁间肌瘤,最多见,占总数的60-70%。
⑵浆膜下肌瘤,20-30%。
⑶黏膜下肌瘤,10-15%。
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的目标是将栓塞材料释放到子宫肌瘤的供血动脉,使肌瘤得不到所需的养分,而逐渐萎缩,甚至完全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又避免了对子宫的永久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