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北京山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包括延庆、门头沟、房山、怀柔、密
云、平谷和昌平的山地部分,是社会主义首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
具有丰富的农林、矿产资源和独特人文、自然景观的旅游资源,也是首都的
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山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历史
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相对于整个首都社会主义建设就显得滞后、不协
调,已成为建设现代化首都的薄弱环节。因此,振兴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
境是保证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到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问题之
一。其总体规划的奋斗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
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
道德风尚和民主法制建设最好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
达,经济结构合理的、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
北京山区的环境、资源与开发、发展研究,前人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
探索,对山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积累了许多资料,这些均是撰写本书
工作的基础。
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
协调以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根据这一基本原则,作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北京山区地域系统特征及其优化开发研究》和后来北京市社会科学
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北京山区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一书的指导思
想,就是根据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并按照首都社会经济发
展的中长期计划要求,结合北京山区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重点研究人口、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问题。
该书将北京山区作为一个大系统,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把自然、生态、
经济、社会作为一体进行的区域综合研究,这在研究北京山区尚属首次,其
研究主要特点和贡献在于:
首先,通过对山区环境与资源、经济特征、生产布局及过程与居民点体
系、山区人口发展趋势与容量的探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宏观生产布局、居
民点体系布局的优化与调整、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整治、地域系统类型和生态
经济区划以及区域开发的理论基础等方面的社会经济、环境质量评价,正确
的概括了地域系统基本特征,对认识山区及优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该书遵循地域系统和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按照北京市总体规
划目标,重点研究了人口和环境容量与适宜人口;确定了产业结构模式和宏
观生产布局;建立了四级居民点体系布局的优化调整;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
与整治方向为核心的山区优化开发的正确结论,划出地域系统类型和生态经
济区划(以怀柔县为例),并总结出区域开发的理论基础。该书具有创新性
和可靠的科学性,对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应用前景。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该书结合研究问题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了灰色
系统分析与预测、系统工程分析、数理统计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同
时又采用了典型区的深入调查研究与面上研究相结合等正确的研究方法,具
有先进性。
本书由杨作民主编,李廷芳、毕维铭任副主编,编写人员的分工是:前
言、内容简介、结束语:杨作民。第一章:毕维铭。第二章:田至美。第三、
六章:朱榕。第四章:李晓秀。第五章和附件之一:刘丽丽。第七章:李增
彬。第八章和附件之二:宁晓松。第九章:李廷芳。
由于水平有限,恳请赐教。
杨作民
年月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经济特征、生产布局及过程与
居民点体系、山区人口发展趋势与容量的探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宏观生产
布局、居民点体系布局的优化与调整、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整治、地域系统类
型和生态经济区划(以怀柔县为例)、区域开发的理论基础等。
本书以研究北京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问题
为核心,概括了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山区优化开发的正确结论;对
一般认识山区及优化开发山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系或有关专业教材,供地理教育工作者、地理
科学工作者、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气象、水利工作者参考。
北京山区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
北京从一个原始聚落演变成为世界著名的都城和特大国际城市,是与它
所处地理位置、周围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全市在依山傍
海这一总背景下,生态地理的自然格局变化清晰,地势大致呈阶梯式下降,
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岗地——山前洪积扇——平原带状分
布。山地——平原的这种阶梯——分带式自然环境结构,不仅决定了全市地
势的总倾斜,以及水、土、生物等自然条件的许多特征和地表物质迁移的总
方向。而且使生态地理环境各要素构成了复杂的地域组合。
第一节北京山区生态环境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