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先秦儒家“礼”的解读.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先秦儒家“礼”的解读.docx

上传人:caokaishui 2020/7/12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先秦儒家“礼”的解读.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先秦儒家“礼”的解读[摘要]“礼”作为最具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是全面而深入的。它不仅从外在的礼仪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即起到我们所谓的“修身”的作用;而且通过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从而实现内在化的“养性”的作用。经过修身养性的作用之后,“礼”最终落脚于个体的道德实践上。[关键词]礼人性支点修身养性践履[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2-0085-05在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不仅是外在的伦理实体的规定,而且是人性提升的途径。正如杜维明所说,“礼”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州。对于个体而言,就是要把自身安顿于“礼”所设计的伦理实体当中,即把自身置于各种人伦关系的网络之中,从生物我转化为社会我,从而在对“礼”的践行中得到人性的提升和自我的实现。一、“礼”的人性支点人性认同体现了道德主体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论是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孔子提出的“性相近****相远”思想开创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先河,孟子和荀子在此基础上发挥了孔子人性论的不同方面,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然而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成圣、成贤”。可以说,先秦儒家的人性设计赋予了个体以道德上的自足性,但是同时又认为这种自足性只是内在的,要获得外在的现实性,还必须通过主体不断地努力****相远人性理论的正式提出始自孔子,他提出了“性相近也****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这个命题极具概括性,它指明了人性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为人性问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虽然孔子没有明确说明性善性恶的问题,但从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备“仁爱之心”来看,他实际上是倾向于性善说的,由此也奠定了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基调,即以向善为人的本质属性。所谓“性相近”,是指人的本性是相近或相似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孔子赋予每个人都“相近”的“性”以超越意义。即是说,人人都具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来源于“天道”。在孔子看来,“性相近”就源于“天道”在个体内部的下贯。孔子以“天道”解释人性,不仅为人的本质属性寻求到具有超越意义的终极根源,而且也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理论的核心问题即“道德何以可能”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基础。虽然孔子以“天道”释人性,使“天道”居于形上和终极的地位,但是他更重视体现在人伦日用间的具体人性表现。因此,在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中,“性相近”的具体内容就是人人皆无法摆脱、无法超越的血缘亲情,即人人皆有爱父母兄弟之情,进而推知人人皆有爱人之可能性。这就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然而,虽然人人都有爱亲之本性,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将其升华为向善之性。因为****相远”,即由于后天的****染不同,既有可能使爱亲之本性升华为向善之性,也有可能使爱亲之本性毁灭于个人的私欲之中,最终把人抛入恶的深渊。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个体的向善之性,保留住善的种子,从而避免善之本性毁灭于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中。因此,孔子提出的****相远”又为其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把人的伦理道德作为先验的人性。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孔子“性相近”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结果。他对人性立论的基点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可见,孟子对人性的界定,其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