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高考新闻题型 新闻考点整理.ppt

格式:ppt   大小:1,216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新闻题型 新闻考点整理.ppt

上传人:350678539 2022/1/21 文件大小:1.1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新闻题型 新闻考点整理.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闻是什么?
第一页,共45页。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who?
When?
Where?
Why?
What?
How?
五个W
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发了获奖证书和20万元
奖金。邵宏庚今年34岁。去年年底,当他得知上海世博
会正在征集会徽后马上行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所有精
力都投入到设计中。今年2月他将自己最满意的第1001件
作品送到上海,这件作品最终从904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
而出,被正式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徽。
明确人物(陈述对象):邵宏庚
明确事件:设计的世博会会徽中标
标题概括:盐城青年邵宏庚获世博会会徽设计大奖
第十七页,共45页。
一句话新闻:
3月29日盐城青年邵宏庚在上海获世博会会徽设计大奖
第十八页,共45页。
考点四——补写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眼睛,撰
写时通常要简明扼要的交代报道的中心或结果,
让人了解到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所以做这类题
时首先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再根据字
数要求,增加人物、时间、地点及意义等。
第十九页,共45页。
例5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这则消息的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________。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
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
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
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
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的。这
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
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
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第二十页,共45页。
考点五——补写结语:
结语出现在正文的结尾,有时是一句话,有时
是一段话。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或点明中
心,也可以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完成这
类题主要要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十一页,共45页。
例6  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
完整。 南方网讯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
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
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
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
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风景”,向库
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
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
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
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
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
第二十二页,共45页。
参考: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②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第二十三页,共45页。
考点六——新闻点评 :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
对新闻中的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式地评说。
在形式上字数上比短评更简短,在内容上比短
评更精炼。点评者可以依据新闻内容,或鞭挞或
褒扬,或鄙视或同情,要是非分明、立场鲜明地
点明要害。
第二十四页,共45页。
必杀绝招:首先要会读新闻,也就是考生要能够
准确把握提供的新闻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
主要内容,为点评做好准备。其次要注意点评语
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
场鲜明。再次要注意点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即从新闻材料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
说。最后还要注意点评语言的生动形象,尽可能
给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而又不失文采的感觉。
第二十五页,共45页。
例: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
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
不超过30字(4分)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
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
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
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
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第二十六页,共45页。
先抓关键字,如“爱心”、“受到怀疑、猜测”、“乘客寥寥”等,分析:这反映出一个整个社会心态的问题,整个社会在长期培育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上出了问题,以致于当人们真心去献爱心时,引起了人们怀疑或误解。也可以这样说,是“爱心”失去了成长壮大的“土壤”,没有了立足的根基,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有一个真诚关爱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互敬互助,那么在“爱心”的“土壤”就会出现,“爱心”的善举就不会遭此冷遇。
第二十七页,共45页。
“爱心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