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doc

格式:doc   大小:10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doc

上传人:zbggqyk171 2016/10/1 文件大小:10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摘要]一部跨越30年时光变迁的两部电视纪录片,将我们的视线一次一次定格在长江流域。这两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两次大型的记录活动,也是两次人文考察、两次时代见证和两次创作理念的更新,它们是《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宏观地展示出了长江的伟岸与风情。长江,就在我们眼前。[关键词]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纪录片;变革;创新《话说长江》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界一个史诗般的电视节目。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部创作规模庞大的电视章回体节目,主创人员将影片的主题定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通过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第一次记录下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的全程自然人文状态。当年播出即创下了电视收视率40%的神话高峰,令后来者望其项背。《再说长江》从选取素材的角度就已超越了前者。其所动用的设备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级的设备,包括全高清数字摄像机,杜比立体声录音系统,多架直升机等等。恐怕也只有央视才能担当起如此大规模的记录行动。1、。30年前的《话说长江》使用传统电影拍摄器材,在当时国际上属于一流。但4000多分钟的影像被记录在富士彩色电影胶片上以后,还必须运到日本本土进行洗印,可想当时的技术条件之艰苦。20年后《话说长江》的摄制组成员携带几台全高清数字摄像机,便可以轻松记录出多达55000分钟的影像。全新设备的清晰度、便携性、多功能性和后期操作便捷性远超越了当时的胶片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和制作上高清数字技术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以拍摄出更多具有主观氛围的图像。。《话说长江》时期拍摄的技术手段还是标准电影拍摄方式,即音画分开录制后期再合成。但主创人员为凸显同期声效果,在后期加入音频特效,使之听起来像是同期声,后期的解说也掩盖了一部分技术缺陷。但即使这样,在当时也是突破了纪录片的“默片”风格。《再说长江》的诞生年代,同期声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因此这部纪录片就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杜比立体声录音系统真实再现了长江各沿岸的环境音。包括上游长江源的第一滴水下落、中下游的人物访谈等。细腻的画面配合逼真的音效,让整个《话说长江》充满丰富的历史气息和底蕴。。拍摄《话说长江》的时代,航拍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拍摄手段,更不用提其他条件。影片中的航拍镜头的抖动,缺乏细节的记录,严重影响了纪录片的拍摄效果。即便如此,当年的航拍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话说长江》的拍摄,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设备的局限,全部录制都采用单机拍摄。更何况当年《话说长江》的拍摄者还没有通过双机拍摄搭建立体信息场的意识。到《话说长江》拍摄时,录制组已经领会了国际上通行的双机乃至多机并用的拍摄手法。这样拍摄的影片,不仅视角全面,便于直观记录在场发生的事件,提供了事件在场环境的交叉角度,也有利于节省时间和成本。双机或多机拍摄,将拍摄现场立体化,正迎合了纪录片的客观性本质。如《再说长江》第15集《告别家园》对冉应福在船头的两个镜头的转换,就是同时间的机位调度,使记录性明显增强。。在《再说长江》中,电脑动画占据了整个影片将近五分之一的比重。20年科技的发展,让电视的表现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在当今的电视片中,3D动画的运用,让很多用真实镜头无法呈现的画面成为“现实”,也用一种虚拟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