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46].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46].doc

上传人:1650986**** 2021/6/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46].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导课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自知的精神。
出示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和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格物致知”的含义;
3、学****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4、联系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读准字音
丁肇zhào中 彷páng徨huáng
华裔yì 怡 yí情
积累词语
缅怀:指远怀;追念;怀念。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整体感知
1“格物” 和“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1】 “格物” 和“致知”出自《》;
【2】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
2 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 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4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得到的。
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深层探究一
1《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深层探究二
1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2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深层探究三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