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9讲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doc

格式:doc   大小:2,128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9讲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doc

上传人:1354793**** 2021/9/18 文件大小:2.0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9讲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9讲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 (共29题;共58分)
1. (2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期中) 1692年康熙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江宁织造,主持江宁织造府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府产品( )
A . 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B .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D .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 (2分) (2018·遂宁模拟)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 .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 .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3. (2分)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 .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4. (2分)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 .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    
C . 景德镇是青花瓷的重要产地    
D . 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5. (2分) (2017高一下·资阳月考)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 经济严重衰退    
B . 坊市制度崩溃    
C . 土地政策调整    
D . 政府管理失控    
6. (2分) (2019高三上·颍上月考)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
A . 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 . 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 .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 . 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7. (2分) (2020高一下·宝鸡月考) 下列纺织业发展的情形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①设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一一商代
②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的素纱禅衣,重量仅有49克---西汉
③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宋代
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明代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8. (2分) (2019高一下·南宁月考)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 千耦其耘    
B . 男耕女织    
C . 精耕细作    
D . 自给自足    
9. (2分) (2019·赣州模拟) 唐宋以来,江浙地区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这种变化反映了江浙地区( )
A .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C . 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D .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    
10. (2分) 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 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B . 汉朝乡村大量出现“草市”    
C . 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D . 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11. (2分) (2017高三上·湛江模拟) 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