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李珊泽-幼儿卫生学 第三章.pptx

格式:pptx   大小:537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珊泽-幼儿卫生学 第三章.pptx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23/3/13 文件大小:5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珊泽-幼儿卫生学 第三章.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李珊泽-幼儿卫生学 第三章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李珊泽-幼儿卫生学 第三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幼儿卫生学
主编李姗泽
副主编蒋希
幼儿卫生学
21世纪学前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延迟
CONTANTS
第三章循环系统及幼儿卫生保健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第二节幼儿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保教结合
技能实训
思考与练****br/>拓展阅读
本章导读
为什么幼儿受伤出血后,凝血较慢?为什么幼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为什么幼儿的扁桃体容易发炎?为什么幼儿的免疫力差,容易患传染病?本章主要介绍人体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幼儿循环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并提供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以帮助幼教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幼儿循环系统进行科学的卫生保健。
学****目标



01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01
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身体组织要不断地得到氧气和养料,同时要不断地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这个过程主要由循环系统来完成。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
一、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动力器官,通过不停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血液通过血管在体内不断地循环,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见图31)。
图31血液循环系统
资料来源:杨壮来,: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18.
01
02
(一)心脏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心脏是人体的“生命之泵”。它通过自身节律性的活动——按自身特有的规律收缩、舒张,来实现血液在全身循环往复的流动。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偏左,横膈肌上方;大小和人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似桃,心尖朝下向左前方,心底朝上偏向右方,是血管出入处。
心脏是主要由心肌构成的中空器官,内部可分为四个腔,分别称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有间隔隔开,故互不相连,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为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提供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等功能。
(二)血管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遍布全身各处。根据血管内的血流方向及其管壁结构的特点,血管可以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

动脉血管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所经过的管道,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在体表个别部分,如在腕部的桡动脉、颈部的颈总动脉等部分也能摸到动脉的搏动。
动脉的特点是管腔较小,管壁较厚且富有弹性,血流速度快。动脉管壁的功能是: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静脉血管是血液从全身各处流回心脏的管道。静脉数量比动脉多。
静脉的特点是管腔较大,管壁较薄,管壁弹性小(因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较少),血流速度较慢。较大的静脉具有内膜向内折叠而成的瓣膜,可抗地心引力,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网状结构,人体内毛细血管分布最广。
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壁极薄,仅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极慢,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01
(三)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血液是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由液体的血浆与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分,8%~10%的溶质。在溶质中,血浆蛋白质的含量最多,还有少量无机盐、葡萄糖等。血浆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主要功能是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血细胞分为三类,分别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无完整的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直径约为75微米。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因性别、年龄、地域和机体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正常情况下,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50万~550万个/立方毫米,平均约为500万个/立方毫米;女性红细胞的数量为350万~500万个/立方毫米,平均约为420万个/立方毫米。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较***多,高原地区的人红细胞数量较多,人剧烈运动时红细胞数量比安静时要多。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左右。
红细胞因含有血红蛋白而呈红色,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由球蛋白和含铁的血红素结合而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密切关系,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血红蛋白的浓度也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贫血。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常同时减少,但两者不一定平行下降。某些情况下,红细胞数量减少较多,而血红蛋白的浓度不降低;或者红细胞数量减少不多,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比较显著。
血红蛋白的特点是:既能与氧气结合又能与二氧化碳结合,而且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由于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比与氧的亲和力大约200倍,空气中只要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就可能有较多的血红蛋白与之结合,这时能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将减少,从而出现缺氧症状或窒息,如煤气中毒就是这一原因。
(2)白细胞。
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是血细胞中真正有细胞结构的细胞,无色有核,呈球形,体积比红细胞稍大,但数量比红细胞少。正常成年人在安静时,白细胞数量为4000~10000个/立方毫米,它的平均寿命为几天到十几天。正常时各类白细胞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在机体有炎症或其他疾病时,白细胞数量就会明显增加。
白细胞分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5种,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功能。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微生物和人体本身坏死、衰老、受损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能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当机体处于过敏状态时,该细胞数量增多);嗜碱性粒细胞能促进其他白细胞向炎症或过敏反应区迁移;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白细胞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人体卫士”的美称,观察白细胞的变化情况是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
(3)血小板。
血小板体积小,直径2~4微米,在流动的血液中呈圆形或椭圆形,无色,没有细胞核。血液中含血小板的总数为10万~30万个/立方毫米。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它的平均寿命为3~5天。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01
1
2
(四)血液循环
人体内的血液借助于心脏的节律性搏动,从心脏出来,经过动脉血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最后再返回心脏的循环过程,称为总血液循环。根据路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又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血液从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各级动脉流到全身各组织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经各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
体循环途径:血液从左心室排出→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组织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由右心室排出经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最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肺循环途径:血液从右心室排出→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03
(五)血压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称为血压。血压是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条件。心脏收缩时,血液流动对血管壁的最高压力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动对血管壁的最低压力称为舒张压。血压的数值随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常收缩压为90~140毫米***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柱。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01
二、淋巴循环系统
未被毛细血管所吸收的、可流动的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的运行称为淋巴循环。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组成。
淋巴系统不仅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能够运输全身淋巴液进入静脉,而且是人体重要的防卫体系,能制造出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此外,淋巴系统对液体和养分在体内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一)淋巴管
淋巴管是淋巴液流经的管道。全身各组织的细胞之间,分布着许多细小的盲管,叫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成越来越大的淋巴管。
(二)淋巴液
淋巴液由血浆变成,但比血浆清,水分较多,能从毛细血管壁渗入组织空间。细胞代谢的废物及细胞间的水分也能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01
(三)淋巴结
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大小不一,存在于淋巴管经过的地方,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抗体以及过滤淋巴液,主要分布在耳后、枕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成群存在,如颈部的淋巴结群、腹股沟处的淋巴结群等,各淋巴结群都收纳从一定区域回流的淋巴液。
当细菌、异物随淋巴液进入淋巴结时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但如果入侵细菌、异物等数量大或毒性强时,会出现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当身体出现炎症时,相应器官处的淋巴结就会肿大。因此,观察淋巴结是否肿大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参考依据,如颌骨下方的颌下淋巴结肿大时,即表示口腔或鼻腔、面部有病变。
(四)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口腔后上壁,腭垂(悬雍垂)的两侧,能产生淋巴细胞,具有防御功能。扁桃体本身也可能受到病菌的感染而发炎,即扁桃体炎。
(五)脾脏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上部,其结构与淋巴结相似,能造血、储血,还能过滤血液。脾内有巨噬细胞,能消除血液内的异物和细菌,也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固有“血液的清洁工”之称。
(六)淋巴循环途径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从毛细淋巴管汇入大的淋巴管,通过淋巴结,最后经左侧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两侧的锁骨下静脉。
第二节幼儿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一、幼儿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
(一)幼儿心脏的解剖生理特点
***
幼儿心脏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大于***。新生儿的心脏重20~25克,约占体重的08%;***的心脏约300克,约占体重的05%。人1岁时心脏重60~75克,为出生时的2~3倍,5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9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增加到12~14倍,达到成年水平。

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安静状态下每搏输出量约为70毫升。幼儿的心肌纤维细嫩,弹性纤维少。因此,其心室壁较薄,心脏收缩能力差,每搏输出量少,心脏负荷力较差。故幼儿不宜做时间较长的或剧烈的运动。人六七岁后,弹性纤维开始分布到心肌壁,心脏的收缩功能和心脏的弹性开始增加。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应在安静状态下测心率。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幼儿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较弱,心脏以交感神经支配为主。另外,幼儿的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只有增加搏动频率才能适应机体组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