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2711595009 2014/5/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邹帅1 闫景娟2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北京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 102600)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教材分析
相应内容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二节,教材从以下三方面组织学****内容: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乃至整个高中生物中科学方法训练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必修1第一章学****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已经****得了种群的概念,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并认识了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这为本节课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奠定了知识基础。在高中数学课上学生学****过指数函数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数学模型的建构奠定了能力基础。
教学条件分析
我校属于北京市郊区的普通校,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实验条件不够完善,所以无法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因此将其调整为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前来完成。
2 教学目标
: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 课前准备
生物兴趣小组课前的探究实验是这样开展的: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
介绍技术工具:
介绍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与技术原理,引导学生推导计算公式
明确探究问题:
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确定实验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选材及原因,
最后教师再呈现酵母菌

收集数据、探寻规律
收集数据,尝试发现规律
开展实验:
实施方案,根据实验进程修订方案
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伴学****体验感召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种群数量特征以及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这些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使学生明确种群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然后提问,变化中是否蕴藏着规律呢?从而引出兴趣小组的探究实验。
实验展示
兴趣小组同学结合实物与自制PPT课件向同学简要介绍实验选材及原因、实验计数工具及使用方法、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实施情况以及计数结果。
由于本节课重点是建构数学模型和学****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所以在这里对血球计数板工作原理的介绍不必过深,带领同学认识显微镜下的方格和酵母菌即可。而对计数结果进行分析的方式教师也不必限定要求,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完成即可。
进入学****情境
学生们看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对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产生兴趣并进行初步猜想。
模型建构——分析实验结果,主动建构模型
本部分通过5个实